※ 引述《cola0920 (扣辣)》之銘言: : 印象中,我媽媽是一個很情緒化的人 : 從小到大也不斷灌輸我 : 因為我,讓他的人生很失敗很痛苦 : 因為我,所以他要忍受這樣的家庭這樣的生活 : 長大後,我告訴我自己:以後一定不能成為這樣的人 : 要用愛跟耐心對待我的小孩,要讓他感受到媽媽的愛 : 但是小孩出生了 : 隨著時間,喜悅開始漸漸被生活打磨 : 頻繁的餵奶、哄睡 精神日愈降低 : 有時候看著以前的同事,仍在職場上拚搏 : 雖然也是喊著累,但總有一種亮麗的光芒 : 不免開始流露出,啊~如果沒有這個小孩有多好? : 話想出口,又驚覺自己怎麼有這麼可怕的想法 : 自己和媽媽有甚麼兩樣,然後哭著抱著兒子說抱歉 : 開始害怕自己,是不是會漸漸步上媽媽的後塵 : 會不會帶給小孩一個痛苦的童年 : 幫自己打氣,平穩地過了幾天後 : 看著連續劇或是看著朋友群組討論生活,又開始落入自己的憂鬱中 : 請問版上的大家有這樣的心情歷程過嗎?? : 該怎麼克服呢?? : 是不是要開始看身心科比較好呢?? 看完你的文章覺得很不捨與心疼, 從小聽著媽媽說這些話長大的你, 一定非常內疚與自責,覺得都是因為你的緣故, 才造成媽媽的生活有這麼多痛苦。 想先跟小時候的那個你說聲辛苦了, 也謝謝你即使帶著這麼多的傷長大, 還是堅強長成了期盼給孩子更多愛與溫暖的媽媽, 你很不容易,真的(抱)。 同時也想說,媽媽的情緒化還有語言, 跟他自身狀態有關,不是你的錯更不是你的問題, 但遺憾的是,長期被這樣對待,多少還是會影響到你, 如同現在身心俱疲的你, 會反射性地拿媽媽曾經說過的語言, 在心裡對自己或孩子說, 但還是要再強調一次,這不是你的錯跟問題。 過去的我們,由於被這樣對待了, 在很累很累、毫無覺察的情況下, 會有這種反應真的很正常, 因為這是我們當時學到的唯一。 不過現在的你自己有了覺察, 我覺得是很珍貴的事情,畢竟覺察之後改變才會發生, 我媽從小雖然不會這樣對我說話, 但他的情緒化與完美主義也有深深地影響到我, 想跟你分享我的經驗,希望能對你有些幫助。 我媽從以前就是工作很忙的人, 小時候我很討厭在我下課時要打電話給他, 問他幾點能來接我, 因為我永遠不知道電話那頭傳來的會是好好說話的他, 還是因為工作忙,口氣差又不耐煩的他, 因此只要我爸有空,我一定先打給我爸,請他來接我。 媽媽的情緒化,也結合了完美主義,凡事只要不如他的預期, 他就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過年, 不確定是哪件事不順他的心, 現在只記得跟他原本計畫好的不符,他就大發雷霆, 半夜12點開始邊發脾氣邊打掃廚房, 嘴巴再一面碎念我們都沒有人要幫他(黑人問號), 但我家從小到大根本就沒有過年大掃除的習慣。 這兩者對我造成最大的影響是, 第一,面對他人的情緒化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 畢竟我媽連處理自己的情緒都做不到, 從小我家情緒教育幾乎為零, 導致我一開始當媽的時候面對孩子有情緒, 我當然不會處理阿…會才奇怪吧? 第二,我媽的完美主義其實就是用身教 在對我示範,任何事情都必須照預期發展、犯錯是不被允許的。 也因如此,我從小就是自我要求很高的孩子, 即便外界眼光都認為我已經很好了, 我還是會在內在指責我自己不夠好。 而這些後遺症全在當媽之後,一股腦爆發出來, 我把這個社會對媽媽高標準的期待, 全壓在自己身上, 期許自己做一個符合社會主流標準的好媽媽模板, 對孩子充滿愛與耐心。 只要我太累或做不到時, 我都會在心裡鞭打自己,其他人可以為什麼我做不到? 是不是我不夠努力?還是我不夠愛孩子? 卻忘了回過頭來思考,這真的是最適合我跟孩子的嗎? 這樣當媽媽或這樣的親子關係,是我喜歡也享受的嗎? 好在這些年透過敘事團體與其他媽媽的共學, 讓我有機會停下腳步來思考, 我渴望的親子關係究竟為何? 我想成為什麼樣子的媽媽才是我喜歡、孩子也喜歡的? 當我可以清晰自己的目標, 自然不會再把外界的評價跟標準拿來套在我身上, 我知道比起陪伴孩子的時間, 我更在意的是陪伴他們的品質, 因此我不再勉強自己要成為24小時親力親為、無私奉獻的媽媽。 相反地,累的時候可以耍廢、超過我能力負荷就請求支援、 甚至大方在臉書或網誌上寫著我就廢的無能媽媽, 但孩子卻因為我有品質的陪伴與適度裝死(?)非常獨立且負責, 這是我更喜歡也享受當媽的樣子。 團體每兩週一次,每次開始前15分鐘, 帶領總帶我們練習回到自己安靜的中心, 而這樣的練習也幫助我自己情緒更穩定, 先前有在板上分享不少這些年來我練習的變化與移動, 有興趣可以再爬文看。 當我可以透過練習回到自己安靜中心, 我自然能連結自己、進而連結孩子, 創造親子間更好的相處品質。 此外團體對我最大的幫助是, 因為帶領創造的安心氛圍, 我所有的想法與情緒都是可以在團體敘說與流動的, 當人的情緒有了出口,理智會再回來, 而我也是透過一次次自己有情緒時, 實際體驗被成員們好好承接與款待, 才真正懂得所有書上說的「接納情緒」是什麼意思, 是真的體感上的懂,而非大腦知識上的理解, 畢竟我的原生家庭從來沒有接納過我的情緒。 而這樣的體驗對我非常有幫助, 人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 當我的情緒從未被好好承接、聆聽與善待, 我是無法給出孩子這樣的對待與品質的。 此外敘事一個很重要的哲學觀, 「人不等於問題」, 鬆綁了許多我對完美主義的執念。 我開始可以用不同的視野看待我或孩子犯錯這件事情, 透過學習我更清楚,犯錯是在「事情」的層次, 但無論犯什麼錯都無損我與孩子這個「人」的價值。 我從自己練習起,每當我自己累又對孩子不耐煩時, 過去我容易先有自責自己的聲音: 「我為什麼又跟我媽一樣?我怎麼又沒做好?」 漸漸移動到我可以先肯定自己, 對,這次我又沒做好, 但我依然不放棄學習想成為更好的媽媽, 在「事」的層次上我是不夠好的, 可回到「人」的層次, 即使累又挫折,還撐在這裡願意為了自己、 為了孩子、為了我們的關係,遍體鱗傷還不放棄的我, 也是值得被看見與珍惜的, 我已經盡力也夠好了。 不知不覺又打了一大篇QQ, 幫忙整理一下重點, 當我的大腦被負面思考或情緒綁架時我最常用的幾個方式: 一、聽音樂回到自己安靜的中心: 透過團體長時間的練習, 我可以清楚分辨負面思考只是我的念頭與所思所想, 但不等於我,只要透過呼吸、冥想引導,念頭會慢慢離開, 我也會安靜下來。 二、找合適的夥伴對話: 所謂的合適是指不會給你任何評價建議或指責的朋友, 剛開始無法分辨的時候,可以很直覺的感受, 跟這個朋友談完後你是覺得被充飽電還是感覺更累了。 多找可以幫忙充電賦能的朋友聊天,對我非常有幫助, 畢竟媽媽電力耗很快,偏偏小孩充電都快充阿(崩潰), 動不動就滿血復活, 媽媽沒有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到底要怎麼活? 三、覺察自己的念頭並調整信念: 當我發現自己在鑽牛角尖或反芻思考時, 我會先停下來問自己,這是真的嗎? 很累對小孩沒耐心我就不是好媽媽, 或我就跟我媽一樣情緒化嗎? 我會去回想自己做得好或不放棄的時刻, 來告訴我自己我只是累了, 跟我好不好不一定有關, 我也有很多時刻是對孩子很有愛跟耐心的時候。 四、尋求專業的幫助: 我自己剛生完老大時有憂鬱症, 當自己真的無法靠上述力量穩住自己時, 尋求專業也是一條路。 即使現在這麼多年過去了, 我依然保有找人一對一談話整理自己的習慣, 並不是因為我現在還有什麼困擾或問題, 而是對我來說這是一種訓練心的肌肉的方式。 當我們要練肌肉時, 也是得維持一週好幾次的重訓才會達到目標, 目標達成後仍需持續重訓才能維持一定的肌肉量, 練心也是一樣的意思。 有心理學者研究指出, 決定一個人幸福感的原因有50%跟家族基因有關、 10%跟環境有關、剩下的40%則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是可以透過練習來提升幸福感的。 我從過去憂鬱狀態移動到現在的幸福, 甚至可以在板上整理出一篇篇文章分享自身經驗, 就是最好的證明, 希望我的例子可以為你帶來一些希望感與光, 讓你在育兒的路上覺得自己不孤單, 畢竟你真的做得很好了(抱)。 看完如果對敘事或團體有任何問題都歡迎站內信我, 我的團體帶領很佛心, 想讓大家用最低的門檻可以認識與體驗敘事的美好, 每個月舉辦公益的體驗團體,如果有興趣歡迎來玩~ 如果對其他教養有問題, 也可以來信互相討論,成為彼此的支持, 祝福你,早日找到安頓自己身心的方式, 享受育兒的幸福與美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web.org.tw), 來自: 1.165.24.20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pttweb.org.tw/BabyMother/M.1688533043.A.C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