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因為從事綜合職(非專業職),因此在職涯探索上花了比較多心力,這篇文章記錄 我30歲時轉換跑道的思考歷程,那時候真的蠻迷惘的,所以回過頭來希望分享給跟我有一 樣煩惱的人,能有一些啟發 原文圖文易讀版連結(Medium) https://pse.is/5v9rlv ---------------------------------------------------------- 綜合職的煩惱 相較於有明確專長、硬技能的專業職,如:工程師、財會人員,我的起步一直走在斜槓青 年的路線上,讀的是資訊管理,系上課程屬於一半技術、一半管理;從事的顧問工作,雖 然名子響亮,但實際上會執行的內容隨著案件而異,舉凡市場調查、標竿調研、數據分析 都會做,但也相對的,沒有特定技能是長期持續性的磨練,那時若要離開顧問行業,對照 到市場上的職缺,似乎處於一個好像什麼都可以做,又好像什麼都不太能 / 會做的尷尬 狀況 ---------------------------------------------------------- 職涯探索是在找尋自我認知與市場觀點的交集 在求職 / 職涯探索的過程,一旦開始陷入時間壓力、或者被拒絕幾次之後,就很容易變 成無頭蒼蠅般只是想找到一份工作。但因為這次我並不只是想找到一份工作,而是想累積 職場競爭力,所以在開始搜尋職缺前,我先從市場徵才的觀點出發,把求職探索的框架定 下來。 公司在找員工的時候,主要會去評估,是否該面試者是否有: 1. 領域知識、 2. 職能經 驗,並以此衡量面試者符合公司需求的程度。 所以我在設定方向的時候,主要思考的題目就是: Q1:我有沒有對特定領域有興趣?(領域知識) Q2:我有沒有想要累積特定職能的工作經驗跟能力?(職能經驗) 除了「領域知識」和「職能經驗」,我另外列出的一個維度是「工作型態」。關於這一點 ,我自己不一定會視為絕對性的選擇要素,但亦有人會將特定項目視為重要條件。「工作 型態」是一個泛稱,它包括: 外商 / 台商:可能會影響公司文化、或待遇薪資水準 大公司 / 小公司:可能會影響公司決策模式,或是制度的完整性 公司成長階段為新創期 / 成長期 / 成熟期:各階段需求的人才類型、及薪資模式會有差 異,越前期公司可能相對混亂、分工不會很明確,誰會做誰能做就去做,薪資上難以與大 公司競爭,但亦有可能因為公司快速成長,而有很快的發展機會,如:成為主管職,或者 透過 option 機制而增加收入 ---------------------------------------------------------- 三步驟:從「我是誰」 發想至「我想要 / 我能夠」做什麼 Step 1:我是誰?- 延展、具體化自我認知 我發想的起點,是從過往自己的經歷著手,我做過什麼、了解什麼、擅長什麼、對什麼樣 的事情比較偏好,可以從學歷、工作經驗、專案經驗去展開,另外也納入了對自己個性的 描述 Step 2:Brainstomring 自己可能的發展方向 第二步則是參考前面的 1. 領域方向、2.職能方向、3. 工作型態,把自己可能有興趣、 或想要做的都先列出來。這階段像是 brainstorming,所以先別急著把選項刪掉 我分析自己各個面向及偏好為: 學歷:資訊管理,接觸較多軟體科技、軟體創新 經歷:顧問工作期間,亦以 ICT 科技為主,也有接觸一些 AI 醫療應用 個性:喜歡新的事物,勝於反覆把既有事物重複執行或精進 能力:顧問時期受的訓練之一,就是快速把新知識消化整理成易懂的資料,所以對於處理 複雜問題、尚未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在分析了自己的面向及偏好後,我在「領域方向」上設定「偏軟體的新科技應用」,偏軟 體主要因與自己學經歷較為接近,偏好新科技,除較有機會發揮自己探索、解決問題能力 外,也希望著眼於未來,可讓自己機會更快於職場中找到發揮機會,因此那時候設定了包 含 AI、Cloud、Martech、Energy 等還在發展成長中的題目。 在職種方面,綜合職在一般公司可能的職務內容包含了: 偏向銷售端的 BD(Business Development)/ Sales:BD 角色較為廣泛,在台灣也較為 少見,我自己認定上,需要 BD 的情境上,一是可能產品在整個市場尚在較早期的階段, 因此可能純銷售的機會,甚至連銷售方式都還沒確認下來,所以 BD 需要進行法規調研、 市場調研、產品銷售規劃、合作夥伴建立等事項;二是在銷售模式上,亦可能還未完善銷 售渠道,因此透過各種方式,如:專案/標案/補助案型、或者 2B 直接銷售、或者找尋銷 售合作夥伴都有可能。相較之下,Sales 則會有較為明確的產品、銷售對象、當然也會以 銷售結果作為主要 KPI 產品經理:除了產品規格的擬定之外,亦有可能要連同前期的市場調查分析、 go-to-market 的資料準備,都包含在產品經理可能工作範疇 專案經理:主要的功能在於跨單位協調,去如期如規範的完成專案的產出,專案經理細分 類亦很多元,一大類型比較是著重在直接面對客戶端的專案執行,依照合約去協調資源執 行專案;另有一類型是協助產品經理、進行產品開發工作的管理,主要進行軟體開發流程 的管理、Deliver 顧問 / 幕僚工作:通常於大公司會有這樣的工作內容,可能會是策略單位,或是隸屬於 總經理辦公室底下,協助總經理進行各項調研、或執行的協調作業 Step 3:「我想要/我能夠」 在開始找尋職缺前,才會來到第三步,評估是否要把一些選項刪除 例如,當時我主要轉職的目標之一,是「建立顧問之外的專業職能經驗,因此我把過去比 較有從事過專案經理、顧問/幕僚刪除」,並設定目標為:希望從事業務系、或是產品經 理的工作。 到這裡,就從原來只是單純的「找工作」,變成列出了一個「探索地圖」。再往後就是如 一般求職方式,開始依照所列出的領域方向、職能方向,去搜尋職缺、投遞履歷及面試。 ---------------------------------------------------------- 比面試還面試的職涯探索方式 職涯探索最困擾的,就是不知道如何去評估每一個方向是否適合自己、是否喜歡? 很多 時候都需要實際去從事的時候,才會有感覺,但像我就列出了四個領域、兩個職種,如果 要一一從事過,根本是天方夜譚。 所以一方面算是做面試準備,一方面為了貼近感受這些選項,以下這幾種方式是我有嘗試 過的: Reference Check:最直接的方式,是跟從事相關領域的朋友喝杯咖啡,了解工作內容、 領域發展前景 課程/演講:現在公開的課程/演講、或是網路課程也蠻多的,去試看看自己是否聽的下去 、有興趣,也是相對容易的體驗方式,如當時我就去聽了 Cloud 相關 AWS 的公開免費課 程、Martech 我是去聽 Google 的公開講座 社群活動:有一種評估工作的方式是「人」,不同領域、不同工作可能會有不同的文化, 而這也會影響員工的風格。因此去接觸人,去思考「你想不想成為那個領域/工作裡,那 個樣子的人」,「你喜不喜歡/想不想要跟那些人一起工作」,也是一種接觸跟評估的方 式。例如當時正好社群行銷正開始流行,我就也參加了幾次社群行銷的課程/聚會活動, 去跟該領域的實際從業人員一起交流學習 面試的 Case:一些公司在面試關卡,都會加上 Case 實作-如銷售相關工作,可能就要 求做一份提案簡報、市場分析,透過從事與實際工作相近的工作內容,去評估這個員工不 管在邏輯分析、對公司了解程度、文書作業能力、實際該項工作能力滿足的程度。有些人 會認為這類型的面試方式花時間,且不合理,但我自己因為是想探索各種類型工作,倒是 喜歡透過這樣子的練習去評估自己是否真的對該領域工作有興趣,例如我在面試一個雲端 銷售的工作時,就要去設計方案內容(如何組成運算、儲存、一些 load balancing 的服 務及報價),雖然該工作符合新科技、也夠複雜,但複雜的程度會偏向技術複雜性及方案 複雜性,而非應用的複雜,實際透過面試練習過一次,覺得自己興趣較小,所以未面完就 主動放棄了 ---------------------------------------------------------- 別在寂寞時談戀愛,也別在迷惘時急著上工 在求職跟職涯發展的路上,有蠻多幸運的人,會較順利的走上專業職、很快的確定道路, 但應該也有蠻多跟我一樣綜合職路線的人,也許是文科、管科背景、或理科不理,會需要 花一些時間進行職涯探索。 不管是在初次求職、或者是有些工作經驗後,30 歲左右,都是很適合進行職涯探索的時 間點。如果有些餘裕的話,很建議利用求職的機會(而非反覆轉職試錯)去嘗試看看不同 的選項。 所謂的餘裕,一是在經濟可允許狀況下,給自己足夠的時間,當時我就設定這次轉職,即 使是裸辭狀況下,全職找工作,也預期會花到 3–4 個月左右的時間,心態上先建立好, 要去廣泛嘗試、所以也一定會有許多挫折、也可能要花長一點的時間;二是這篇文章想分 享跟強調的,探索如果先設定一些方法跟框架,可以避免自己很快落入「投遞 → 被拒絕 → 有什麼就投什麼”」,只想趕快被錄取跟救贖的循環,而可以真的有機會照自己設定 的方向去探索。 -- 顧問不加班--個人成長、職涯發展、還有很多的迷惘 https://medium.com/consultunme https://www.facebook.com/ManageSnapsho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web.org.tw), 來自: 49.216.191.10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pttweb.org.tw/Salary/M.1714057396.A.AF8
k6870: 就是把每個工作做到最好,累積口碑,後面自然路就開了 04/26 20:12